社会需求在爆发,但知识付费还有一段路要走2016年,一家名叫SkillShare的P2P技能学习平台获得了1200万美元B轮融资。作为2011年全球20个最热门创业项目之一,Skillshare有着不错的发展前景。 除了Skillshare,国外还有很多与其类似的知识付费平台,但表现突出的内容付费产品还未出现。究其原因,苹果公司CEO库克在访问中国时谈到:“在美国硅谷可以使用移动支付,但是如果你去到美国腹地,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移动支付,他们更习惯用信用卡消费。” 问题的根源可能还不止移动支付的普及度。 分析国外行情发现,世界上有很多金融体系更发达的国家,但是它们对移动支付这种新事物持保守态度,致使很多人即使知道移动支付也对这种更便捷的支付方式望而却步。 对具有领先意义的国内知识付费行业进行研究发现,行业的快速发展,确实离不开移动支付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便捷的在线支付为用户节约了大量的时间成本,在下单的那一刻,新课程就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 技术是一方面,不过网络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必需品还是限制了行业的发展脚步。目前,主流知识付费产品的收益来源还是以音频和文字为主,视频所占的比例相对低。接下来,随着5G网络时代的到来,流量成本的逐渐降低,以视频方式呈现的知识付费产品或许将更具想象力。 去年年底,爱奇艺推出了知识付费产品“爱奇艺知识”。爱奇艺教育中心主编鲁玉杰表示:“‘爱奇艺知识’将在IP关联、合作方、内容等几方面做出改变,推出热门综艺和影视剧界面,关联相关合作方知识付费课程。” 不过,相比未来的前景,目前知识付费行业发展仍然处于早期阶段,很多方面还需要跟进和完善。除了适应移动化的消费方式造成的知识碎片化问题,还存在知识付费体验差、缺乏内容评价体系和筛选体系、复购意愿不高等问题。 技术知识付费平台极客时间认为,垂直类知识付费平台很长一段时间还需要以图文、音频、短视频为主要形式来承载精细化的内容,以相对高频但轻量的主题教学活动打通线上线下、绑定深度用户,效果会更好。 总的来说,这种涉及商业链条、基础设施、产品设计、用户定位等方面问题的初期模式将最终制约知识付费行业的发展。 知识产品买了不能退,行业规矩怎么定?“知识付费”的概念由来已久,自2016年(被称为“知识变现元年”)以来,知识付费的内容正在从最初的通识教育变成更具刚性需求的职业教育内容,得到、喜马拉雅、樊登读书等产品的面市更是把这个行业的发展推向了高潮。 付费获取线上产品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并非付费产品就一定优质。其实不止是产品的质量,即使是面对一些优质的内容生产产品,部分用户还是会以各种原因选择退款。 有数据显示,购买了付费知识类产品后,74.7%的受访者称遇到过不符合预期的情况,51.3%的受访者觉得维权不容易。更无奈的是,用户往往找不到退款和维权渠道。 维权机制缺位,已成为知识付费领域的现实问题。 不过,这种缺位也与知识本身的属性有关。它不同于电商网购下的一件衣服,知识付费产品被购买后,消费者可以轻松地通过网盘等云工具进行二次传播和交易,这种权属关系的不明晰、不规范,最终使得知识的购买变成了一次性行为,维权存在困难。 尤其是在盗版横生的社会背景下,尊重知识、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还远未深入人心。不得不承认,知识付费行业的交易体系的建立是异于网购电商且更加困难的。 所以,在加强付费知识质量降低退款率的同时,不断普及知识产权意识,或是让知识付费市场走向法制化、成熟化轨道的前提。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知识付费模式走向成熟的时候。 是营养还是骗局?有人认为,靠知识付费带来的认知升级本身就是一场骗局。 在学习生活中,很多人发现,启发式的音频分享只是激发新认知的一种方式,只对某些人在某些场景有效。对于大众来说,知识的获得来源于自身的不断实践和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快餐时代的碎片化信息带来的更多的是焦虑。 而对于那些通过碎片化的信息而获得有效知识的人,他们似乎越来越不满足于“得到”某个具体的知识,从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东西”的目的性越来越强。 前段时间,复旦大学陈果的课程火遍抖音。她的付费课程也随之上线,很多人心向往之也身向往之。课程讲述的内容并不难,很多人听了一遍又一遍。这不断地重复,说明了一个问题,用户寄希望的不再是自己获得了某个知识,而是知识带来的力量,最终激励人心理和身体上的成长和实践。 相反,对于通过碎片化信息更多地获得焦虑的人来说,“内容+服务”型公司在最开始就明确场景和目的,或许付费和保证效果成一定比例的情况会更多。比如说一些传统教育机构——新东方、北大青鸟和蓝翔。 一些知识付费企业确实也在不断挖掘用户痛点,期望提供更具粘性的产品和服务。樊登读书的董事长郭俊杰也提到:“我们很早就意识到,如果线上的课程没有线下的梳理和反哺,用户很难持续学习。”为了提供用户持续学习的动力,2018年他们在全国开了200多家线下书店,同时投资了不少无人书店。 互联网背景下,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得知识的数量也越来越大,知识能改变命运,但我们需要的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带来的人的成长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因此,判断很重要。 |